首页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咸阳师范学院关于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04-09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和省政府信息化有关要求,实现《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建设目标,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等文件精神,加快我校教育现代化进程,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结合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现就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和要求,请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一、明确教育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与总体要求

(一)强化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

1、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校实现深化教育改革、“一流学院”建设和和申硕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

2、紧迫性

目前,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和战略发展目标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学校各方面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亟待提高,适应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亟待完善,师生的信息化视野亟待拓宽,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学科国际影响力亟待提升,学科体系亟待优化,展现开放办学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亟待营造,支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围绕素质教育、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教育事业总目标,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等文件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我校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教育制度变革的内生要素,在完善基础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着力探索破解教育改革发展中困扰教学、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

  未来三年,我校将通过规范建设、评估督导和示范引领,带动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以教育大数据建设与应用为抓手,全面推进我校教育数据共享与挖掘利用,形成完善的教育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整体提高教育治理能力;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推手,推进学校信息化融合应用;以各类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为基础,探索应用创新,支撑我校教育改革,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环境。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与任务

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我校“智慧教室”能实现教师教学实时录播,师生实时查阅国内外学习资料等功能;校领导能实时视频监控上课情况、学生考勤、查阅教学资产使用情况等。通过智慧校园建设,我校师生能通过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访问校园网全部网络资源,具体表现为领导能文件批签、校内资源使用查询、督办督导、视频电话会议等;教职工能备课答疑、批改作业、录播课件、社交娱乐、访问教育资源等;学生能师生互动、在线学习、查阅资料等。具体建设目标与任务如下:

1、完善我校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创新教育信息化决策、投入、管理、评价体制;

完成单位: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2、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完成单位:信息中心

3、加快教学、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全面提升教学设备、管理与服务效率,促进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完成单位:教务处、实验室管理处、二级学院

4、创建先进的数字化学习空间,推动优质慕课和自建教学资源建设,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扩大优质教学资源受益面,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

完成单位:教务处、图书馆、二级学院

5、加强教育信息化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完成单位:人事处(人才交流中心)、教务处、培训中心、教育科学学院

6、加强学习科学系统研究与实践,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完成单位:学生处、团委、教务处、二级学院

7、建立数字化的教师教学支持与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及素养;

完成单位:教务处、学生处、计算机学院

8、加快基础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提升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及素养;

完成单位:陕西乡村基础研究中心、教育科学学院、信息中心

9、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深入的应用,推出一批具有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完成单位:科技处、教务处、信息中心

10、加强网站、系统的引进、研发与推广,提高系统使用率。

完成单位:系统承建单位、计算机学院、信息中心

11、加快大数据建设与应用服务,做好系统用户统一认证工作,数据融合建设,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完成单位:信息中心、系统承建单位

二、创新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

1.加强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要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置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校园建设的中心位置,按照协调发展、合理配置、注重实效、分层实施的原则,加强统筹设计和整体规划。一方面统筹规划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统筹规划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政策体制的建设。要将教育信息化硬件、软件、服务、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进行一体化规划与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还要重视教育信息化与教学改革的契合,既要立足于现实,突出重点,强调应用,又要紧跟世界最新发展前沿,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体现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要立足提高教学质量与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师生提供高质量教育信息化服务,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从“面向技术的模块化建设”向“面向用户服务的一体化建设”的转变。

2.创新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要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领导管理体制,将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发挥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将主管教学的校级和院系级领导、教师、学生等各方力量纳入教育信息化决策、规划、管理的体制。成立信息化教学促进机构,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服务部门的体制、资源、队伍的整合,形成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分层实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职能机构的作用,组织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与应用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3.建立教育信息化投入管理的长效机制

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与管理的长效机制,专项列支,并确保逐年有所增加。实现教育信息化经费的“项目式”投资方式与维持性投资方式相结合,学校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与院系级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相结合。合理确定硬件、软件、平台、资源、教师培训及设备日常维修维护等方面的经费分配,以保障教育信息化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还应拓宽筹资渠道,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自身良性发展的投入机制。

三、建设教育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与教学资源

1.加强教育信息化设施与环境建设

我校应及时充实并更新学校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设备,使多媒体教室比例提高,建设可以远程控制与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多媒体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建设高效优质的网络教学环境,加快无线网络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到2019年,100%的教学活动区域覆盖无线网络,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率提高到90%以上。继续推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全面完善以教学为中心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先进、高效、实用、开放、共享的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环境,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共享,全面实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

2.推动数字化校园学习空间建设

构建学校数字化、交互式学习系统与平台,建设融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为一体,支撑大学教学新模式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建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社区网站、学习网站与学习软件资源,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师生通过网络开展教学互动、教学辅导、教学测评等活动的要求,帮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率。应根据人才培养和课程学习的需要,通过增加公共机房、降低网络资费、提供一定的免费机时等具体措施,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进行网上学习,提高教师使用课程网站、流媒体等网络教学手段支持教学的能力,努力建设生动活泼的能促进学习者交互学习、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的教学交流平台和数字化学习空间,为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

3.推进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用与共享

要加强本校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组织集名师、教学设计师、技术人员等多群体的建设队伍,共同设计和研发具有师范类、学科专业特色、符合国家建设规范的质量高、效果好的课件库、课程库、教材库、名师库、试题库、文献库、案例库等数字化教育资源,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大我校数字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建共享力度,按照多方合作,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校级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实施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继续开展多媒体教学课件(程)遴选活动和学生多媒体作品竞赛,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的课程改革研究与应用,率先建成开放灵活的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不断推进我校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

四、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与学的能力

1.实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考核制度

我校要大力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开展全员信息化教学培训工程,将教师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与教师职务评聘和考核奖励挂钩。充分发挥培训学院的作用,依据《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开发优质培训课程与资源,组织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与考核,基本实现50岁以下的教师均能够熟练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胜任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2.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平台

我校要依照信息化教学培训的内容、方法与形式,为教师提供多种信息化教学的培训课程,开展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及教师自主培训等。结合继续教育课程为教师提供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与学习,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学习的能力

强化学生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向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专题讲座、报告会、公选课或媒体宣传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同学习,学会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与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1.加快教学管理系统建设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

建设服务于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及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信息平台,全面提高学校教学管理、学生实验、实习等方面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重点抓好学分管理、课程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管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毕业设计(论文)、素质拓展学分认证等平台系统建设,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着力推进教学管理的理念、模式、体制、机制的创新,早日实现“一张表”功能,推动我校教学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2.建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应联合协作,积极构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为教师提供如网络课程、教育软件、虚拟团队教研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咨询等支持服务。为学生提供如学习工具软件、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等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率。要逐步建立自下而上的评价制度,对教学支持服务提供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控和测评,保证支持服务的质量。

3.加强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在全面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同时,改善现有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结构,使得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数量逐年增加,重视解决好信息化专业人员的职称问题和相关待遇。培养一批熟练掌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技术的专业人员,能够研制开发高水平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技术人员,以及具有较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理论和实践水平、能够指导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专业人员,在学校形成一支队伍稳定、职称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经验丰富并具有良好敬业精神及科研创新能力的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

六、加强信息化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推广

1.加强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与标准规范建设

我校要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力度,增加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课题立项,紧跟时代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采用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方案。依据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标准与规范,研究制定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与规范,如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评价标准、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和评价标准、教育信息化激励政策和考核办法、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等,保障教育信息化顺利实施。

2.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推广应用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授课方法,丰富课外学习资源,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建立网络教学研究平台,支持网络听课、互动评课、远程协作等教学活动。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我校教学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3.提高教育信息化设施与资源使用效益

我校要紧密联系教学及科研实际,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出发充分合理利用学校已有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和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综合优势,建立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全方位服务模式,提高信息化教学设施与资源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管理和评价制度,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过程与结果的监控与评估。进一步推动优质数字教学资源跨校“共知、共建、共享”,提高精品课程、定制课程与网络课程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深化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